摘要:不少考生在復(fù)習(xí)備考翻譯時,有時候會陷入“翻譯出來的話別人好像聽不懂”的尷尬境地。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除了要多了解英語的文化之外,還要了解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脫離語言的外殼,更接近目的語的表達(dá)習(xí)慣。
英語重形合(hypotaxis);漢語重意合(parataxis)
所謂形合,即表示句內(nèi)種種邏輯關(guān)系,須用連接詞如if, although, because, when, in order that, so及so that等詞明確地表達(dá)出來。缺少了此類連接詞,或者邏輯標(biāo)記,如:It is late, I must leave. - It is late之前,缺少了because,如此英語表達(dá),native speakers一般不說。
所謂意合,顧名思義,無須所謂的邏輯標(biāo)記,句子靠意思,就能“捏”在一起,為聽者或讀者所接受。如上句的對應(yīng)漢語說法:遲了,我得走了。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這兩句話英漢間的差異: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The monks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them.
一個英國人,不會說中國話,有一次在中國旅行。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
以上2句,講究形合的英語句子中的 but, who 皆不可省略。漢語句子則干凈利落,無須所謂的“邏輯標(biāo)記”。
英語:前重心;漢語:后重心
結(jié)論、斷言、結(jié)果以及事實,應(yīng)該成為句子的“重心”,但就“重心”位置而言,“英前漢后”。我們看下下面的例句:
生活中既有悲劇,文學(xué)作品就可以寫悲劇。
(這是一“因果”句,漢語表達(dá)講究:先 因后果。)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英語句子則是典型的“先果后因”句,十分自然,十分妥貼。)
小國人民敢于起來斗爭,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的命運,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大 國的侵略。
(本句所用句式為:條件 → 斷言,即“如果怎樣,結(jié)果就怎樣”。前者“條件”為輕;后者“斷言”為重。)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在英語譯文中,不難看出,譯文的表達(dá)與漢語表達(dá)是逆向的,即英語先“斷言”后“條件”,即“結(jié)果就怎樣,如果怎樣”。)
英語:靜態(tài)(static)語言;漢語:動態(tài)(dynamic)語言
英語少用謂語動詞,漢語則動輒喜歡使用動詞。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漢語往往大量采用兼語式或連動式。
英語靜態(tài)特征的表現(xiàn)是多維的,簡言之,主要有句法方式或詞匯方式兩種。前者如使用非謂語或非限定動詞(即動詞的-ed形式、-ing形式和不定式)、省略動詞(如be或謂語成分)以及將動詞名詞化等;后者如使用動詞的同源名詞(如realize—realization; free—freedom; master—mastery)、同源形容詞(如support—supportive; doubt—doubtful)、介詞及副詞等等。
相對而言,漢語的動詞由于缺乏英語動詞那樣的形態(tài)變化,若要表達(dá)動作意義,往往別無他法,只能啟用動詞本身。我們看下下面三個例句:
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 desire waxing, resolution waning.
他來回晃著腦袋,欲望在膨脹,意志在萎縮。
【英語用獨立結(jié)構(gòu),漢語則用動詞。】
That would be the confirmation that it was in general use.
這將證實其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英語用同根名詞(confirm -- confirmation),漢語不得不用動詞。】
I am afraid of you misunderstanding me.
我擔(dān)心你誤解了我。
【英語用動名詞復(fù)合結(jié)構(gòu),漢語卻用動詞。 】
其實,除上述同源詞外,英語還有眾多的詞可用來表示動作意義。名詞如:glance, glimpse, look, mention, close等;形容詞如:able, afraid, angry, anxious, aware, capable, good等等。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這些詞都宜譯作相應(yīng)的動詞。如:
The very sight of it makes me nervous. 一看見這東西,我就感到緊張。
I'm sure of it. 對此我深信不疑。
漢語重物稱(impersonal);漢語重人稱(personal)
英語的物稱傾向十分明顯,最顯見于其對主語的擇定。英語常選擇不能施行動作或無生命事物的詞語作主語。相對而言,漢語一般則更習(xí)慣于人稱化的表達(dá),尤其是主語,能施行動作或有生命的物體為主語之首選。如:
A wave of cigar smoke accompanied Ogilvie in.
奧格爾維進(jìn)門時,帶進(jìn)一縷雪茄煙霧。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這位飽嘗辛酸者卻讓全世界的人發(fā)出笑聲。
英語多被動(passive);漢語多主動(active)
英語多見被動句式與其物稱傾向不無關(guān)聯(lián)。充任主語的詞既然有大量“無靈”(inanimate)物稱,其被動句式則有了繁衍的前提,反之,漢語具有人稱傾向,自然采用更多的主動句式。當(dāng)然,英語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濫用被動句式。
其內(nèi)在的修辭功能在于:不必強(qiáng)調(diào)動作的施行者,則將其置于句尾 by 之后;抑或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動作的施行者;則干脆將其省略。試比較:
The importance of oceanography as a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ur planet is seldom as well appreciated.
海洋學(xué)是人們認(rèn)識星球的關(guān)鍵,而其重要性卻不是人人都知曉的。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ird World has always been foreseen by our shipping companies.
本航海運輸公司總能預(yù)見來自第三世界的挑戰(zhàn)。
英語多復(fù)合長句;漢語多簡單短句
以上所列第一點(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以及第三點(英語:靜態(tài)語言;漢語:動態(tài)語言)等,加之英語各種的替代詞與關(guān)系詞的廣泛運用,導(dǎo)致英語較多出現(xiàn)“多枝共干”式長句、復(fù)合句。而漢語則相反,多用短句、簡單句。試比較:
As we lived near the road, we often 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to taste our gooseberry wine, for which we had great reputation, and I confess, with the veracity of an historian, that I never knew one of them to find fault with it.
上句洋洋灑灑,達(dá)47個單詞,其“主干”為:we often 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其余皆可視為“枝”,它們借助于as, to, for which, and, with, that等詞與“主干”自然而又條理清晰地“攀援”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長句。漢語作為重意合的“動態(tài)”語言,又將如何表述上句的意思呢?試讀:
我們就住在路邊。過路人或外鄉(xiāng)人常到我們家,嘗嘗我們家釀的酸果酒。我們家做的這種酒很有名氣。我敢說,嘗過的人,從沒有挑剔過。我這話像歷史學(xué)家的話一樣靠得住。
英語重后飾(back modifier);漢語重前飾(preceding modifier)
英語與漢語就句子的邏輯重心而言,英語慣于前置,“先聲”奪人;漢語多后移,“后發(fā)”制人。從“語序”看,雖然在各自的語法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通常都采用“主謂賓”(SVO)的線性排列順序,然而,英漢在修飾語(定語和狀語)的位置處理上存在著一個顯而易見的差異。
英語的修飾語既可置于被修飾成分之前,又可置于其后,但此修飾語若為短語或分句,則往往置于被修飾成分之后。值得注意的是,漢語的修飾語無論是詞、短語或是句子,其位置一般處于被修飾成分之前。英語以“尾重”(end weight)為美,而這種“美”多半依靠“重后飾”的表達(dá)習(xí)慣造就。
試比較:
The diagnosis seems in every case to correspond exactly with all the sensations that I have ever felt.
每次看病的診斷似乎都和我的感覺不謀而合。
【小析:英語(The diagnosis…in every case)---- 漢語(每次看病的診斷);英語(all the sensations that I have ever felt)---- 漢語(我所有的感覺)?!?/p>
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
想象與持不同偏見的人進(jìn)行辯論,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小析:英語(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 漢語(與持不同偏見的人進(jìn)行辯論)?!?/p>
以上2例可見:英漢處理其修飾成分的位置簡直是“反其道而行之”。
英語重短語;漢語輕短語
英語的句法單位(unit)的主體是:短語或詞組。與其說英語句子由單詞組成,不如說以形形色色的短語或詞組(如名詞短語、形容詞短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不定式短語、動詞短語、獨立結(jié)構(gòu)等)為基本構(gòu)件。其中,名詞短語與動詞短語又為句子最主要的構(gòu)成單位。其句法功能不一而足,諸如主語、謂語、賓語、表語、定語或狀語等。與之恰成對照的是,漢語更偏重以(單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的)字或詞為其基本的句法成分。試比較:
① You must stand up for (= support) your friend.(動詞詞組)
你得支持你的朋友。
② To be kind to the enemy is to be cruel to the people.(不定式短語)
對敵人仁慈就是對人民殘忍。
③ Mary is considering changing her job.(動名詞短語)
瑪麗正在考慮調(diào)換工作。
英語重時體;漢語輕時體
從語法范疇分析,英語動詞的時體顯得極為豐富,理論上說,英語有十六個時態(tài)。所謂“時態(tài)”,是漢語的弱項。英語可以通過固定的語法手段將動作的進(jìn)行過程與狀況作更準(zhǔn)確、更精細(xì)的描繪。有時這種描繪還能融入作者或說話人的一種感情色彩?,F(xiàn)以進(jìn)行時為例:
① He is always thinking of how he could do more for the people.(表示贊揚(yáng))
他總是考慮如何為人民做更多的事。
② My wife is always changing her clothes.(表示厭煩)
我夫人穿衣服老喜歡換東換西。
③ I'm now living in a very pleasant flat.(表示滿意)
我現(xiàn)在住在一間非常舒適的公寓里。
④ You have always been making that mistake.(表示不滿)
你老是犯那類錯誤。
除此之外,英語中許多微妙精細(xì)的語氣、感覺、寓意等也是借助其豐富的時體自然傳遞的。諸如:
① They were building a dam last winter. (指在建造中)
② They built a dam last winter. (指建造好了)
③ I am hearing (= attending) lectures at the college. (詞義改變)
正因為英漢有別,有時候,英語略施“時體”靈巧小技,漢語則只得“動用”詞匯手段。如:
It has often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 do.
這是美國盲人作家 Helen Keller 的一句名言。句中的 who live, or have lived 用得輕松自然。此句相應(yīng)的漢語表達(dá)是:
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大凡受到死亡威脅的人或是死里逃生的人對于他們所干的任何事總是興趣盎然。
英語重形態(tài);漢語輕形態(tài)
英語是一種更為形式化的語言,它注重形式,善變形式,我們從以下兩方面簡析:
1.構(gòu)詞
現(xiàn)代漢語與英語相似,可采用“合成法”(composition)來擴(kuò)充詞匯,漢語的字、詞與字、詞之間拼聯(lián)的組合力極強(qiáng)。有人曾以“生”為例,它可構(gòu)成“生存、生命、生鐵、人生……”等150余個詞,然而,與英語的詞綴所含的強(qiáng)大孳生力相比,它又相形遜色。查《英漢技術(shù)詞典》,由semi- 構(gòu)成的新詞達(dá)230個,auto- 構(gòu)成的新詞260個,micro- 構(gòu)成的新詞則在300以上。有人戲言,英語可以通過詞綴隨時隨地造出新詞。此言并不為過。如:
More recently he introduced himself into the debate on welfare reform by insisting that unwed motherhood, not joblessness, was the problem.
不識句中的 unwed 無妨,我們可以運用英語的構(gòu)詞知識作如此“逆思”:wedding(n.結(jié)婚)→ wed(v.結(jié)婚) → wed(p.p.結(jié)婚的) → unwed(p.p.未婚的)→ unwed mother(未婚的母親) → unwed motherhood(未婚母親的身份)。
上句含義據(jù)此可推出:
就在最近,由于堅持認(rèn)為未婚母親而不是失業(yè)才是問題癥結(jié)之所在,他使自己卷入了關(guān)于福利改革的爭論中。
2. 代詞
代詞作為一種形態(tài)標(biāo)記在英語中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作用,使行文趨于簡潔并活力洋溢。相比之下,漢語則“墨守”名詞,“慎用”代詞。 如:
Health is above wealth, for this cannot give so much happiness as that.
句中的 this 和 that 用得何等輕巧明白。漢譯時則不能作張冠李戴的“還原”,否則意思將不明了。上句只能如此翻譯:健康比財富更重要,因為財富不能像健康那樣帶來那么多的幸福。
信息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客服刪除。
考博英語備考資料免費領(lǐng)取
去領(lǐng)取
2025年考博英語考試
具體時間待通知